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物理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体现(2)

来源:科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0 09:4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充分发掘物理学科理性资源,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物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有着丰富的理性资源,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有得天独厚的条

(1)充分发掘物理学科理性资源,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物理学作为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有着丰富的理性资源,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代自然科学正是突破了宗教的牢笼,放弃对神的崇拜,以理性的思维看待和研究世界,从而建立起近代自然科学的大厦。科学家在观察和研究世界时,从事物的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到规律、从已知到未知之间的所经历的探索历程,无不闪耀着理性精神的光芒。在讲述物理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掘物理学科理性资源,不断渗透物理学科本身的理性精神,为理性精神的培养开辟通道。理性精神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因为理性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2)完善物理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文化,但真正意义上科学,是近300 年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是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整套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从而形成了被广大科学工作者认可的科学范式。这一科学范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理演绎法,所谓公理演绎法,就是从几个已知的公理出发,推理演绎出若干条定理,然后把得出的定理通过实践加以证明;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法,这一方法就是通过观察,提出假设,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如果假设通过了验证,那么这个假设就可以上升为理论,如不能通过,这个假设就会被推翻,或者对这个假设进行修正,然后再继续验证,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得出科学理论。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的各个环节探究科学知识的发现和验证过程中,体会求实精神。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从问题到假设,再到实验验证,最后形成理论的探究思路。对一些验证性物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既要允许证实,还应允许证伪,让学生在实验中真正体验物理实验的实证力量,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证意识。

(3)改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学生受到的教育是:从老师和书本学到的知识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也正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但事实上任何知识体系都不是一经建立就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并逐步形成学生的独立个性。有了这样的独立个性,学生才能不畏权威,敢于与众不同,敢于违反常规地提出与主流观点不同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事实上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发扬教育民主,营造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种挑战包括敢于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挑战,敢于向成熟的解题方法挑战,甚至向书本的知识体系挑战,从而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4)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当代科学共同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表现为对伪科学的、反科学的排斥,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表现为对各种新知识、新观点的宽容和接纳,因此,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是科学发展进步的保障,近代自然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是因为从汉代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虽有光辉灿烂的文化,但却孕育不出近代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弱化对课堂教学的控制欲,尊重学生,不强求统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宽松环境,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

在当前应试教育深入到骨髓的环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一定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方能见效的过程,但作为高等教育不能因为艰难就放弃,科学精神的培养,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在路上。

[1] 余纪广.科学精神距离我们有多远[J].学术评论,2016(4).

[2] 张春艳.科学精神与大学教育[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6(2).

[3] 刘行坦, 梁燕红. 论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9(1).

[4] 黄加寿.试论物理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J].科学大众,2013(3).

文章来源:《科学通报》 网址: http://www.kxtbzz.cn/qikandaodu/2021/0320/779.html



上一篇:歌曲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的演唱分析
下一篇:科学避免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科学通报投稿 | 科学通报编辑部| 科学通报版面费 | 科学通报论文发表 | 科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