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医和西医的冲撞与融合关于西医东渐的对话

来源:科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4 04:4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是在马来平教授应邀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全校各专业博士研究生所做专题报告《儒学与科学:西医东渐的主线》基础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亓曙冬教授和王磊副院长为首的博士生

本文是在马来平教授应邀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全校各专业博士研究生所做专题报告《儒学与科学:西医东渐的主线》基础上,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亓曙冬教授和王磊副院长为首的博士生课程团队就西医东渐所涉及的理论问题,通过访谈的形式与马教授作进一步交流。亓曙冬、王磊、陆向荣、吴越秀、顾云湘、彭卫华、何兰萍、杨丽霞、杨宏彦、王敬、张菊、郭文良等参与了本次讨论。本文中“问”是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吴越秀博士概括整理,“答”由马来平教授作答。

一 西医东渐中的儒学和科学

问:“儒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面貌,您在《儒学与科学:西医东渐的主线》讲座中所涉及的儒学形态是宋明理学。其实,儒学内部体系十分复杂,如分为政统、道统、学统等,请问西医东渐中究竟是哪种形态的儒学与科学发生关系?

答:西医东渐是指明末清初至20 世纪30年代的历史时期。该时期,宋明理学一直贯穿始终,特别是康熙朝提出“理学治国”,宋明理学更有所得势。不过,从儒学发展的历史形态来说,整个西医东渐过程中,各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新的儒学思潮和流派相继有: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明末清初实学思潮、乾嘉汉学、晚清今文经学和民初早期现代新儒家。“西医东渐中的儒学与科学关系”中的儒学,主要是指儒学的这些思潮和流派。

政统、道统、学统并非儒学的形态,而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提出的中国文化生命的三个构成部分。统,有贯穿、承续之意。政统指政体,如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等;道统指德性之学;学统指科学。

同样,西医东渐中的“科学”内涵也是十分明确的。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主要是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晚清至民初传入中国的则是西方近现代科学。不同时期的东渐西医所依据的自然科学基础,与上述科学传播的情况是相适应的。

二 西医东渐中的中医和西医

问:“西医东渐”中的“儒学与科学”关系,首先要面对“中医是否为科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中医院校又比较特殊。当下,一些中医药政策的调整,如方剂的临床验证问题,就真切地涉及中医是否为科学的原则性问题,这些调整利弊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医药的切身发展?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答:“中医是否为科学”一向争论激烈。我是这样看的:中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近代科学,也不是某些人所主张的所谓“第二种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不含有科学成分。从根本上说,中医是主张反映论的,它的理论深深扎根于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的客观基础之上。《黄帝内经》载有许多根据活体测量和尸体解剖所得到的人体内脏器官形状、结构的数据,并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①见《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异常鲜明地表达了中医知识的客观基础;同时,中医具有西医无可无替代的许多合理性。例如,中医注重人体器官之间以及器官与人体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中医注重人体及其器官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联系;在中医医理的指导下,经过世世代代无数医家的反复试验和大胆探索,中医积累了无数卓有疗效的药方;此外,还有令人惊叹的经络理论和针灸方法等等。正是因为中医具有许多的合理性,所以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爱护中医和发展中医。

问:中医的发展受到诸多思想和流派影响。有人认为,“道家”影响更大,因此,是“道家”而非“儒家”是中医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有人认为,“道家”和“儒学”影响都很大,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对中医基础理论贡献比较大,后者对中医药学的贡献则是在精神和道德层面,如儒医等。而且,“儒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议题所涉及的特定阶段儒学——“宋明理学”就是融合了儒道佛三教。中医的基础是不是能在更广义上的哲学层面来探讨?所以对于“中医奠立在儒学基础之上”的结论,期望得到更进一步的解答。

答:中医大致包括医理、诊疗和药物三部分。其中,医理是基础,它支配着诊疗和药物。如何诊疗、用什么药、如何用药,统统依据医理。通常认为,中医医理的核心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说。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说的早期形成包含着先秦诸子百家尤其道家、儒家和阴阳家的贡献。将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说系统引进医学的是形成于汉代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该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说为纲阐述生命的形成、疾病的发生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而在汉代,不仅儒学已经取得独尊地位,而且,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说也已是儒学的基本理论了。为此,著名中国哲学史家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指出:“由于从董仲舒开始,阴阳五行学说已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儒和医之间的联系也建立起来了。后世有不少医家都认为,作为医,如果不懂得儒家那一番道理,就只能是个庸医。这种情况也表明,中国的医学,乃是儒家哲学为父,医家经验为母的产儿。”[1]其实,不仅如此。儒家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儒家的“仁爱”思想和纲常伦理原则、儒家的“中和”思想和“执同两中”“执中权变”的中庸之道等,无不渗透进中医的医理、诊疗和药物。就是说,儒家的一整套价值观念渗透进中医,成为中医之魂,使得中医涂上了浓厚的哲学医或儒医色彩。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中医是儒家思想在医学领域里的特殊存在形式。为此,有学者指出:“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讲联系的神韵。如果在各种学科中,举出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特征的一种,我以为医学最为合适。”[2]

文章来源:《科学通报》 网址: http://www.kxtbzz.cn/qikandaodu/2021/0324/783.html



上一篇:科学避免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下一篇:科学标识在增强检查护理中的运用

科学通报投稿 | 科学通报编辑部| 科学通报版面费 | 科学通报论文发表 | 科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