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王熙凤为什么穿洋缎和洋绉

来源:科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25 01:3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那时候所谓通信,通的真的是信。在邮局时不时地会碰到文艺青年把厚厚的一叠稿纸寄给不知道哪个编辑部。有一次听到两个人的对话,说“中文系的学

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那时候所谓通信,通的真的是信。在邮局时不时地会碰到文艺青年把厚厚的一叠稿纸寄给不知道哪个编辑部。有一次听到两个人的对话,说“中文系的学生有几个不想当作家的?”其实,大作家还真没几个是中文系毕业的。抛开人物故事不谈,一部长篇小说需要多少细节,而哪一个细节都离不开对象牙塔之外三教九流的生活无微不至的观察。

伟大如《红楼梦》,单是荣宁二府的衣食住行,要不是真有在世代簪缨之家长期生活的经历,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乞丐即便发挥最大的想象力,白日梦里也不过是希望做了皇帝以后可以顿顿吃油饼。

贾府的日常生活远非当时乃至后世的普通百姓所能够理解的,比如林林总总的洋货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接触到的。不过,书中出现这些洋玩意儿,并不是为写而写。曹雪芹惜字如金,每一笔都有深意。这些道具的出现,既是作为贾府生活画卷的背景,也是在刻画人物。

比如服装,落笔绝不是一视同仁。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系列人物挨个登场。地位最高的贾母,写其外貌,只有“鬓发如银”四个字,只字不提穿着。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的服装,用“钗环裙袄”一笔带过。而对邢夫人、王夫人和李纨,没有一个字提及他们的外表。可是等王熙凤姗姗来迟,作者用了六十八个字描写她的着装,外加三十六个字写相貌。写的人如此郑重其事,读的人岂能够掉以轻心?

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服装,有两样洋货:“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和“翡翠撒花洋绉裙”。这样的着装除了凸显王熙凤飞扬跋扈与众不同的性格,也交代了其家世--王家是管海关的官员,所以凤姐身上洋货特别多。王熙凤后来自己说过,所有前来朝贺进贡的外国人“都是我们家养活”,“闽粤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故而才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之说。

别人家有洋玩意儿吗?有。至少在贾府是常见的。同一回,林黛玉去拜望贾政,在荣禧堂就看见“猩红洋罽”和“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全书从来没有交代过贾赦住处的陈设,这样写显然突出了贾政不同寻常的地位。反过来看,洋货随处可见,也反应出王熙凤并不是刻意为之,洋缎洋绉就是她日常的服装。

那么王熙凤为什么日常会穿洋缎洋绉,贾府又为什么日常会陈列这么多洋玩意儿呢?是崇洋媚外吗?我们首先得看一看“洋”字的含义。

“洋”的本意是指海洋,然后引申出来指丰富、众多,比如“洋溢”、“洋洋大观”。这两个用法是自古就有的。用“洋”字组成偏正结构的词语来表示外来物品的用法,出现的时间则比较晚。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把大量的新鲜事物从国外引入中原。这些物品的名称通常带有“胡”或者“番”,比如汉朝传入中原的“胡椒”、“胡琴”,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从美洲传入欧洲、之后在明朝传入中国的“番薯”、“番茄”。不论胡还是番,都带着汉民族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蔑视。所有的异族都是夷狄,因此对外事务统称为“夷务”。

这种蔑称一直持续到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个语境下的“夷”显然已经转成了一个中性词。但是魏源仍然没有能够让人们摆脱两千多年语言习惯所积累在这个“夷”字中的贬义。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不满“夷”字的贬义色彩,要求清政府改“夷务”为“洋务”。鸦片战争以后,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涌入中国,人们来不及造新词去描述这些新鲜事物,只能在原有的名词之上加一个“洋”字,比如水泥叫“洋灰”自行车叫“洋马”。据统计,这样的词,见于文献记载的,在最高峰时期至少有400多个。从这个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洋”的出现是为了纠正“夷”所带有的贬义,因此即使在晚清,用“洋”来称呼外来事物,最初是中性的。只是从清末到民国,大量洋玩意儿质优价廉,大大优于本土的产品,这时候“洋”等同于了好,才有了崇洋媚外。

《红楼梦》的时代离这还差一百来年。曹雪芹生在康熙末年,家道中落在雍正年间,死在乾隆中叶,这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崇洋媚外完全无从谈起。那王熙凤为什么要穿洋缎洋绉,她穿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常常说绫罗绸缎,其实这是四种采用不同工艺制造的丝织品。到后来,这些字常常被用来描述工艺而不是材质,因此有所谓棉绸棉缎。洋缎可能也是这样。缎的英文是Satin,这个词是从一个发音为Sayton的阿拉伯词来的,而中世纪阿拉伯语里面的这个词是“泉州”的音译,这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很明显,织缎的工艺是从中国辗转传入欧洲的。明末清初,欧洲文化跟随传教士第一次大规模的来到中国,欧洲的高档缎制品很可能也跟随着这次潮流“出口转内销”回到了它的发源地。

文章来源:《科学通报》 网址: http://www.kxtbzz.cn/zonghexinwen/2020/0925/402.html



上一篇:宁波援汉医生董绉绉:“保证把所有队员安全带
下一篇:元朝如此有实力的大一统王朝,为何持续没多久

科学通报投稿 | 科学通报编辑部| 科学通报版面费 | 科学通报论文发表 | 科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