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一个简单物理实验,却得到

来源:科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9 07: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相信许多人都知道“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乍看起来它似乎没什么问题,甚至可能还让人觉得挺有道理,因为一些著名科学家晚年都将目光转向了神学,比如牛顿。 事实上,由于
相信许多人都知道“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乍看起来它似乎没什么问题,甚至可能还让人觉得挺有道理,因为一些著名科学家晚年都将目光转向了神学,比如牛顿。

事实上,由于年纪轻轻就发现了三大定律,牛顿对上帝几乎没有信仰,甚至常常跟哈雷彗星的发现者爱德蒙·哈雷辩论:上帝究竟是否存在。一天,哈雷邀请牛顿来其家中做客。牛顿进屋后发现哈雷工作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造型精美的太阳系模型,这立即让对天体运动非常感兴趣的牛顿爱不释手。

牛顿把玩了一会之后问哈雷:“谁制造了这个精美的模型?”哈雷想了一会答:“它不是任何人制造的。”牛顿对这个回答感到非常奇怪:“不是人制造的,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它是自然存在的”哈佛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怎么可能”牛顿立即对他进行了反驳,“如此精美的模型必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听到牛顿的言论,哈雷奇怪地说道:“这个模型根本没有真实的太阳系精美,既然你认为它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为什么相信真正的太阳系是自然存在的,而不是更高级的智慧创造的呢?”

正因为此番对话,牛顿晚年开始对自己之前和正在研究的东西产生了怀疑,于是提出了“切线力”这个概念,认为上帝是宇宙运动的第一推动力。不只是牛顿,爱因斯坦其实也是上帝的信仰者,不过他信仰的上帝和牛顿信仰的上帝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爱因斯坦信仰的上帝是“斯诺宾莎的上帝”,即“自然”本身,也可以说是宇宙中一切的规则和规律,并不是人格化的上帝。事实上,和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科学并不关心整个世界是谁创造的,它只关心整个世界运行的规律是什么,从本质上看它只是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工具。

既然是工具那就不能将它神化,而科学也从始至终处于推翻~重塑的过程中,如果认为科学一定是正确的、是真理,科学之外的全是糟粕和迷信,那么就陷入了“科学宗教”的误区中。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同样也不是万能的,目前科学界有许多问题一直折磨着科学家们,例如被评为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的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让人类得到了一个堪称诡异的实验结果,甚至对宇宙产生了怀疑。它完美展示了量子力学中两个“玄学”概念——测量和叠加态。而这个实验的起因,主要是科学家想弄明白一个问题——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

在正式叙述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一个问题。如果粒子是弹珠、波是水波,那么在一块板上开两条互相平行的缝并将弹珠从缝中打出,我们在探射屏上看到的图像应该是上面这样的。

而如果是水波通过板上的两条缝隙,那么我们能够在探射屏上看到上面这样的图像。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景象,是因为通过一条缝隙的波纹恰好在另一个缝隙波纹的波峰上,科学家将其称为“干涉现象”。其实光是波还是粒子一直是物理学争论的核心。整个18世纪,在牛顿的压制下“波动说”一直暗无天日,而转机出现在了19世纪初。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进行了双缝实验。他在一块板上开了两条平行的缝,然后用一束发散的光照射。按照正常思路,如果光是以粒子形式存在,那么从缝隙中穿过的应该是两束光,探射屏上显示的也应该是两束光,但实际探射屏上却出现了一系列明亮条纹和暗淡条纹相间的图样。

要知道干涉衍射的图样是波独有的性质,所以托马斯·杨的实验结果让“波动说”得到了空前鼓舞。实验到这个地方其实还并没有什么异常,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实验,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文章来源:《科学通报》 网址: http://www.kxtbzz.cn/zonghexinwen/2022/0119/1287.html



上一篇:科学史上的“集体欺诈”事件:N射线闹剧,无燃
下一篇:春节要开心更要科学护心 这些“伤心”行为要警

科学通报投稿 | 科学通报编辑部| 科学通报版面费 | 科学通报论文发表 | 科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科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